栏目分类

救火小英雄赖宁,为何教科书删除了他的事迹,照片也被学校摘下来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15:17 点击次数:76
平凡中的伟大:关于英雄精神的当代思考 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英雄?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。有人会想起那些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将军,有人会提起在手术台前争分夺秒的医生。其实,英雄不必惊天动地,那些默默为他人幸福付出的人,都值得被铭记。今天,让我们重温一个曾经感动无数人的故事——少年英雄赖宁。
1973年,赖宁出生在四川石棉县一个普通家庭。这个戴着圆框眼镜、总是笑眯眯的男孩,从小就对地理知识充满好奇。他的书桌上总是堆满各种地质图册,梦想着有朝一日能走遍祖国的名山大川。为了实现这个梦想,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,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到附近山区实地考察。老师们都说,这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将来一定能成为优秀的地质学家。 石棉县地处山区,森林茂密但气候干燥,火灾频发。每当发现火情,赖宁总是第一个冲上前去。他用树枝扑打火苗,用衣服拍灭火星,多次成功阻止了火势蔓延。县林业局的表彰墙上,这个少年的名字频频出现。到他上初中时,已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救火小英雄了。 1988年3月13日,一个普通的星期天下午。15岁的赖宁正在家温习功课,突然闻到一股焦糊味。他跑到窗前,看见远处的海子山升起滚滚浓烟——电线短路引发了山火。没有片刻犹豫,他抓起外套就冲了出去。 火场的情况比想象中更糟。干燥的松林像被点燃的火药桶,火舌窜起数米高。赖宁和赶来的村民一起,用树枝、铁锹奋力扑救。当专业消防队到达后,考虑到孩子们的安全,指挥员下令所有未成年人立即撤离。但赖宁趁人不备又悄悄返回火场,他知道,山下就是油库和居民区。 经过五个多小时的奋战,大火终于被扑灭。人们在清理火场时,在一处陡坡下发现了赖宁的遗体。他手里还紧紧握着一截松枝,眼镜的镜片已经融化变形。这个曾经梦想走遍山河的少年,永远留在了他深爱的这片土地上。 此后三十年,赖宁的故事被写进教科书,他的照片悬挂在无数学校的走廊里。但近年来,这些内容逐渐从教材中消失。这个变化引发热议:是时代不需要英雄了吗?其实不然。教育专家解释,这是为了避免未成年人盲目模仿危险行为。今天的消防体系已十分完善,遇到火情应该第一时间报警,而非贸然施救。 这并非否定赖宁的精神,而是用更科学的方式传承英雄品质。就像我们可以学习他刻苦钻研的求知欲,培养他热爱家乡的情怀,但要用智慧的方式保护生命。毕竟每个孩子都是未来的希望,他们的安全成长,才是对英雄精神最好的延续。赖宁的故事或许不再出现在课本里,但他展现的勇气与担当,永远闪耀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星空中。真正的英雄主义,不在于牺牲的壮烈,而在于那份为他人着想的初心。在这个意义上,每个心怀善念、脚踏实地的普通人,都可以成为自己生活中的英雄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上一篇:卫龙美味2025中期业绩出炉:营收净利双增长 蔬菜制品成主力
下一篇:没有了

